雕龍石柱牌坊石頭牌樓
█石雕牌坊雕刻過程 █石雕圖紙設計 █傳統古建知識
█石牌坊相關知識閱讀:四大牌坊“樣板”記憶同安風流事
科舉坊、德政坊、節孝坊、墓道坊等類型的牌坊如今在同安仍能找到“樣版”,前同安縣文化局局長顏立水介紹說,在仍然保存的牌坊中,最早的是嘉靖年間修建的,而最晚的則是在咸豐年間修建。
金門人科舉坊建在同安
“鳳山鐘秀”坊是一座科舉坊,橫跨在同安通泉州的岳口古道上。這座修建于嘉靖三年(1524年)的牌坊僅為重檐仿木結構,面闊三間。專家說,越早期的牌坊越是樸素。
這座牌坊是為成化舉人洪敏而立。洪敏是金門鳳山人,成化十九年(1483年)舉人,任南京國子監助教。金門人為什么將牌坊建在同安?顏立水說,這是因為修建在人們來往必經之處和熱鬧繁華之處,更能受到人們的關注,能由此更好地顯耀和標榜牌坊的“主人”,而當時金門屬于同安縣管轄,同安是繁華的縣城所在地。
如今,“鳳山鐘秀”坊保存仍然較為完整。
老支書救了施瑯德政坊
位于同安區洪塘鄉頂溪頭村的績光銅柱石坊是為靖海侯施瑯建立的德政坊。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同安知縣劉興元等為靖海侯施瑯建立了這一德政坊。這一牌坊為重檐仿木牌樓式石構,通高9米多,上檐有鏤空“恩榮”匾,“雙龍搶珠”、“太公垂釣”等浮雕精細生動。石坊正面鐫“績光銅柱”,背面鐫“恩永峴碑”。
顏立水介紹,“績光銅柱”是用東漢馬援于建武中拜伏波將軍,統兵平定交趾(今越南),立銅柱以紀功的典故,而“恩永峴碑”用西晉羊祜鎮守襄陽時,善施仁政,綏懷遠近,后人為其立去思碑(又名峴山墮淚碑)的典故。二則用典,寓意表彰施瑯統一祖國、善治臺灣的政績。
有一種說法是,施瑯的這一德政坊差點在文革期間的除“四舊”中被“除”去:接到拆除通知后,當地的一位老支書以沒有工具無法推掉如此“隆重”的牌坊等理由,一直拖著不執行通知,施瑯的這一德政坊由此才能幸免于難。
小妾立貞節坊第一人
在同安南門外通泉州的鋪前街上,有一座為嘉靖十年舉人蔡宗德小妾楊氏而立的貞節坊。楊氏是小妾立貞節牌坊的第一人。
這座牌坊橫坊上刻著“明鄉進士梧州府通判誥贈貴州布政司左參政蔡宗德妾楊氏”。蔡宗德是金門人,為人寬大仁厚,不炫聲譽,任廣州通判時,曾救下漳泉一帶通番船的船員一百多人,后調任廣西梧州府通判。
蔡宗德去世時,他的小妾楊氏剛23歲。蔡宗德去世后,楊氏曾幾次欲自殺,但均被蔡宗德妻子洪氏所救。楊氏自己沒有子女,于是就與洪氏一起持家,終年61歲。
按照明代定例,小妾守節是不立坊予以旌表的,但官至光祿寺少卿的洪氏的孫子蔡獻臣向朝廷建議說:“妻之事夫,猶臣之事君。臣之盡忠,既無分于大小,妻之立節,又何間于嫡庶?”
蔡獻臣關于立節不應分妻妾的這一建議獲得了朝廷的采納,于是,朝廷更改定例為其庶祖母立坊旌表。
滄江墓道坊連接兩岸心
據專家介紹,在同安,現金仍保存的墓道坊有5座,而立于五顯后燒西村鶴山下的陳滄江墓道坊很具代表性,作為“陳滄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兩岸連心的重要紐帶。
陳滄江墓道坊面闊三間,通高8米,4根石柱分別以夾板石加固,整座建筑古樸大方,穩重牢固。墓道坊邊上還矗立著兩根石筆。
專家介紹說,牌坊以“岳伯”為名,是因為陳滄江曾經任擔任過邊疆地方官,故有“岳伯”之稱!霸啦睓M匾的背后刻有“秋官”二字。顏立水說,因為唐武后以刑部為秋官,故后世多習稱刑部官員為秋官。陳滄江曾任刑部主事,因而牌坊上有“秋官”二字。
石工坊雕刻工廠其它石牌坊:【單門石牌坊】 【立柱式牌坊】 【頂蓋式牌樓】 【大型石牌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