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一種中國特有的門洞式建筑,《現代漢語詞典》里的解釋是“形狀像牌樓的建筑物,舊時多用來表彰忠孝節義的人物”。千百年來,牌坊繁衍發展,不僅遍及華夏城鄉,而且還遠涉重洋,屹立于異國他鄉的許多地方,被視為中華文化的一個典型標識。
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象征,牌坊的歷史源遠流長。據有關專家介紹,就結構而言,牌坊的原始雛形名為“衡門”,是一種由兩根柱子架一根橫梁構成的最簡單最原始的門。關于“衡門”,我們目前所看到的最早記載是《詩·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薄对娊洝肪幊捎诖呵飼r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據此推斷,“衡門”最遲在春秋中葉就已經出現。
這種“衡門”后來被運用到城市中各個居民區之間的“坊門”上。從春秋戰國至唐代,我國城市居民區都采用里坊制,“坊”與“坊”之間有墻相隔,坊墻中央設有門,稱為坊門。起先,這種坊門就像“衡門”那樣,由兩根立柱架一根橫木構成的,只是柱側安裝了可開合的門扇。
隨著城市建設的繁榮,人們對坊門的建造開始講究起來,改由兩根高過門頂的高大華表柱中間連一至兩根橫梁及門扇組組合而成。后來,一些坊門由只剩下了華表柱和作為額枋的橫梁,因其華表柱遠遠高出額枋,呈沖天狀,后來便逐漸發展成沖天牌坊,成為牌坊最主要的形制。宋代中葉以后,封閉式的里坊制逐漸被開放式的街巷制所取代,原先坊與坊之間的隔墻紛紛被拆除,而坊門因具有地名標志的作用被保留了下來,成為無墻體相連的跨街獨立、自成一體的建筑。
石工坊雕刻,專業的石牌坊雕刻加工廠,我們致力于打造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石牌坊。我們以傳承中華文化為已任,不斷開發創新牌坊的設計和雕刻。讓每一塊花崗巖石頭都銘記下曾經的光輝歲月,讓每一座牌坊都見證中華文化的輝煌和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