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四大石雕之鄉——惠安石雕
惠安縣,位于福建省泉州市的東南海濱,這里與臺灣隔海相望,是我國著名的僑鄉;莅踩h人口約九十三萬,縣域面積大約為六百多平方公里;莅驳慕洕鷶的陙硪恢泵腥珖洕購。曾被國家文化部門授予“中國民間藝術(雕刻)之鄉”的稱號。更是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授予“中國石雕之都”的美譽。2006年,“惠安石雕”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后,惠安形成集雕藝設計研發、加工安裝、銷售服務等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如今,惠安著力發揮雕藝技能優勢,堅持與國際接軌的美學意識,正努力打造“世界雕藝之鄉”。
惠安石雕主要是以堅硬的花崗巖青石料為主要廠料的傳統雕刻技藝,其主要流傳在福建省泉州地區的惠安縣,成品多用于建筑裝飾;莅彩窬哂袕娏业拿褡逍院王r明的時代性,作為南派石雕藝術的代表,較早地傳播到海外,在東南亞等地備受推崇。在國內,它與曲陽石雕齊名,“南有惠安,北有曲陽”之說在石雕界廣為流行。特別是花崗巖雕刻工藝在惠安得以發揚光大,惠安石雕種類包含圓雕、浮雕、影雕、鏤空雕等,生產工藝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成功吸收國外先進的生產設備與工藝,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精美絕倫的石雕產品分布世界各地。用中國雕塑界的“泰山北斗”錢紹武老先生概括的一句話:惠安石雕傳統工藝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惠安雕藝源遠流長,源于黃河流域的雕刻藝術融中原文化、閩越文化、海洋文化于一體,汲晉唐遺風、宋元神韻、明清風范之精華,形成精雕細刻、纖巧靈動的南派藝術風格,與建筑藝術交相輝映,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莅彩穹譃閳A雕、浮雕、沉雕、影雕等幾大類。沉雕主要用于建筑墻面的裝飾及碑塔、牌坊、摩崖石刻、匾額、宅居楹聯等,以線的造型為主要特色,要求線條勁挺有力,柔順暢達。代表作有南京雨花臺紀念館《日月同輝》的大型石雕。浮雕指圖像浮突于石料表面,用于大型紀念性建筑物、高檔府第、民宅的石質裝飾,代表作有民國初年南京中山陵的華表、光華亭的金魚池等。
惠安石雕造型優美,工藝精巧,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濃郁的地方色彩;莅彩瘳F有圓雕、浮雕、線雕、影雕、彩雕、碑石六大類,數百個品種;產品年出口在40億元以上,暢銷日本、歐美、東南亞、港澳臺等國家和地區,泉州東西塔、惠安洛陽橋、北京頤和園中五峰縷花椅桌、臺北龍山寺龍柱、南京中山陵醒獅、緬甸龍柱和韶山毛澤東詩詞碑林等傳世珍品,均出自惠安名匠之手。
惠安縣石雕石材行業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建設“中國石雕之都”、海峽西岸港口旅游城市為目標,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規劃整合為龍頭,以石雕石材企業為主體,以工業園區建設為發展平臺,以科技研發創新為動力,以品牌作支撐,以產業鏈為突破口,以勞動力轉移為落腳點,以優化投資環境為核心,以建立高效服務機制為出發點,按照“保存傳統特色、吸納現代技藝、帶動產業升級、促進總量增長”的發展思路和“規;、集聚化、系列化、現代化、國際化”的發展方向。大力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增強國際競爭力,全方位推進石雕石材行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具體目標是:建設國際級石雕石材基地1個,培育5家銷售收入超億元、20家銷售收入超5000萬元,組建10個企業集團,到2008年實現石雕石材業總產值95億元,工業增加值60億元,年增長10%以上;實現出口交貨值65億元,年增長11%以上。力爭全縣石雕石材行業再上一個新的發展平臺。
2013年11月12日,為期四天的“第二屆中國(惠安)國際雕刻藝術品博覽會”勝利閉幕。博覽會期間,云集了海內外二百五十多家商家和百多位國際知名的雕刻藝術家。該屆雕博會以“傳承雕藝文化、引領創意未來”為主題,共設有700多個國際標準展位和100個室外展位,展品范圍覆蓋石雕、木雕、玉雕及球寶、雕塑品、雕刻機械、雕刻原輔材料等六大類。該屆博覽會受到廣大參展商家及藝術家的一致好評,為大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國際化的交流平臺,也為惠安雕藝產業的進一步轉型升級奠定了基礎。進一步使“惠安石雕”這一品牌推廣和發揚。 (資料來源:石工坊雕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