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四大石雕之鄉——嘉祥石雕
嘉祥縣地處我國的山東省,嘉祥縣的地形屬黃河沖積平原,全縣有差不多一百二十余座大大小小的山頭,各種大小的山頭呈島形從地面突出,境內主要的山峰海撥高度一般在五十至二百米左右,成為魯、豫、皖、蘇交界平原地帶的獨特自然景觀。嘉祥縣境內遍布的的大小山頭里,富含著豐富的天青石花崗巖,而且品種十分齊全,全縣天青石探明含量約為90億噸,既有厚層狀、巨厚層狀石灰巖,也有板狀及條帶狀石灰巖,其中,尤以“天青石”為佳。
東嘉祥的石雕技藝由來已久。武氏墓群石刻被稱為世界文化藝術瑰寶,它和中國最早的漢代石獅充分說明了嘉祥石雕那悠久的歷史。作為中國最早石雕獅子“武氏墓群石刻”的所在地, 自古以來這里“家家聞錘響,戶戶操釬忙”,歷史上就是“中國石雕之鄉”。嘉祥石雕現已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嘉祥石雕文化產業園是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豐富的山石資源成就了山東省嘉祥縣“石雕之鄉”的美譽,也孕育出了源遠流長、底蘊深厚的嘉祥石雕文化。
目前,全縣從事相關產業人數達20萬人,占當地人口的26%,石雕、石材業產值占到了全縣國內生產總值的10%。石雕藝人從全縣126座山頭上開采天青石,通過圓雕、透雕、浮雕、線雕、平雕等雕刻手法,將天青石雕刻成龍亭玉柱、瓊樓玉閣、飛禽走獸、人物花草等藝術品, 10多個系列1000多個品種的石雕作品遠銷海外2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其高藝術水準被贊譽為“石破天驚”。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積極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近年來,山東嘉祥縣委縣政府緊緊抓住這一歷史性機遇,依托豐厚的文化資源優勢,著力打造“石雕”文化品牌,著力提升國家、省、市“三級”石雕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的內涵式發展質量,有力推動了嘉祥石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
目前,嘉祥縣以石雕為核心的藝術品與工藝美術業兩大文化產業鏈已初步形成,兩家石雕企業被列入市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2010年,嘉祥縣在國家工商總局成功注冊了“嘉祥石雕”地理證明商標,2011年10月,受山東省委托,起草制定了《嘉祥天青石雕刻產品技術規范》山東省地方標準。石雕已成為嘉祥文化主導產業和地方經濟新的增長點。
創意讓普通石頭“點石成金”,而“買全國,賣全國”開放融合的市場理念,則使傳統的石雕工藝開始突破區域的局限,引來漢白玉、大理石、玉石等“他山之石”。近幾年來,嘉祥縣用創新理念和現代元素提升傳統工藝,實現從“賣資源”到“賣文化”的華麗轉身。
另外,還可以充分利用嘉祥石雕商標,出臺石雕質量標準,使嘉祥石雕向“精、小、細、特”方向發展。并每年舉辦石雕作品大賽,政府拿出一部分錢,向石雕業戶購買獲獎作品,擺放到嘉祥城區,即宣傳了嘉祥石雕、美化了嘉祥城區環境,同時調動石雕業戶積極性。
目前,嘉祥石雕產業已經打破了石材限采的發展瓶頸,走上了良性發展軌道。嘉祥縣利用“他山之石”發展自己的石雕產業,努力形成石雕產業“買全國、賣全國,買世界、賣世界”的格局,力爭從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買來石材資源, 利用、整合外部資源,發揮自己的創意和技藝進行創作加工,提高核心競爭力,買天下石材,賣嘉祥獨特的石雕藝術。通過“調結構,轉方式”,提高石雕藝術附加值。創意讓石頭“點石成金”,而“買全國,賣全國”開放融合的市場理念,則使土生土長的石雕工藝轉身向外。在嘉祥縣國家級石雕文化產業園,展廳里展示的上千件精美藝術作品,它的原料并不取自當地,而是來自全國各地,有的直接從國外購進。嘉祥石雕文化產業的發展,從長遠看,不是依賴有限的山石資源,而是嘉祥千百年來形成的石雕工藝和石雕文化。
相信在新一代嘉祥石雕人的不斷努力下,在嘉祥政府英明的領導下,新的規劃,新的征程,將伴隨著石雕產業的不斷創新,引領著嘉祥石雕不斷發揚光大。也為嘉祥新一輪的經濟增長注入長久的動力和持續的活力。讓這一悠久的民族遺產進一步得到發揚和創新,讓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化,用石雕來詮釋,讓嘉祥石雕走向更完的未來。(資料來源:石工坊雕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