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就是部文化的寶庫,一座富有特色與魅力的城市,更是一部百讀不厭的精彩傳奇。文化是城市的血脈和靈魂,是城市發展的精神動。也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和人們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的指標。
文化傳統
泉州,位于福建東南沿海。這里文化歷史非常的悠久而且底蘊豐厚,在城市的風貌、人文遺產等很多方面都能夠集中體現東亞的文化傳統和特色,是一種具有非常鮮明文化特色的城市。泉州曾經的歷史是輝煌的,它做曾經是東方的第一大港,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自古泉州對外交流就很繁榮。歷史上它曾經與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過友好往來,是古代中國與東亞文化圈交流的重要城市。公元9世紀前后,泉州與日本、古代韓國(即高麗王朝)的貿易關系就已非同尋常,大量從高麗和日本進口的貨物從泉州進入中國。
歷史上,泉州與日本、古代韓國的文化交流是以貿易往來為基礎的,豐富的貿易史料留存印證了泉州在東亞文化圈中長期以來的交流中心作用。泉州與古代韓國的歷史交往源遠流長,進而帶動了文化交融,出現了許多以“新羅”、“高麗”為名的事物和地方。泉州與日本最早的文化交往可追溯到唐天寶年間鑒真和尚東渡日本。當時追隨這位高僧東渡的十四名弟子中,和尚曇靜就來自泉州。在日本大宰府,保留有一份我國宋代的官方證明文件——公憑,這份公憑見證了泉州客商李充于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到日本貿易的歷史,也是迄今為止所能看到的最完備的宋代貿易憑證。
北宋期間,中國同高麗王朝的貿易活動中,泉州海商不僅人數最多,商業實力也最為雄厚,扮演重要角色!端问贰份d:(高麗)王城有華人數百,多閩人因賈舶至者,密試其所能,誘以祿仕,或強留之終身。宋代時,高麗王就曾通過泉州人傅旋來泉求借樂藝等人。
在漫長的東亞交流史中,泉州與東亞各國在文化上互通有無,也促進了民族融合。
文化設施
泉州擁有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泉州市藝術館、圖書館、海交館、博物館、萬維生郵票藝術館、梨園古典劇院、南音藝苑、泉州影劇院等一批市級重要文化設施,總建筑面積達11.69萬平方米。隨著城市新區的建設,泉州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啟動泉州木偶劇院、泉州歌舞劇院、泉州大劇院、市圖書館新館等文化設施建設。泉州木偶劇院新址將在年底前投入使用,將成為全國規模最大、標準最高的木偶劇院。
泉州各縣(市、區)文化設施建設都比較完善到位,并結合城區新區發展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建設新文化設施,如晉江、石獅、南安、泉港、惠安等地文化設施建設都走在全國縣級前列。
泉州全市有公共圖書館 11個,其中國家一級館6個;文化館(藝術館)11個,國家一級館5個;有各類博物館(紀念館)70多個,其中國家一級館2個。全市有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163個,覆蓋面達100%;公共電子閱覽室鄉鎮(街道)覆蓋面100%;村(社區)級文化活動室2349個,覆蓋面100%。全市有村級文化廣場總面積150多萬平方米,完成61個省級文化激情廣場示范點建設。全市建成農家書屋2349個,率先實現100%行政村(社區)都有“農家書屋”目標,率先實現“村村通”目標。
文化發展
為改善閩南文化保護傳承軟硬條件,從2004年起,泉州市縣兩級每年都安排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經費,市本級投入3億多元,建成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泉州市博物館、梨園古典劇院、泉州南音藝苑、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等閩南文化標志性場館設施。
泉州投入1000多萬元建設世界閩南文化展示中心,近年來先后投入7000多萬元對“海上絲綢之路-泉州史跡”申報“世遺”的考察點文物進行維修及環境整治。
為了讓文化事業在資金上有長久支持,泉州建立了文化投入持續增長機制,把財政文化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文藝精品創作量、人均公共圖書擁有量等指標納入政績績效考核指標,作為衡量各級業績的重要依據。2011年以來,全市共投入文化體育傳媒經費15億元,年均增長25%以上,大大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
文化保護
未來,泉州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城鄉建設整體規劃,實現與新區同規劃、同建設、同發展。到2015年,泉州規劃投入12億元,結合泉州環灣城市發展,新建泉州圖書館、泉州大劇院、海峽文化學術交流中心、工人文化宮、歌舞劇院等一批重點文化項目,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泉州對外文化交流具有鮮明的閩南文化特色,包括木偶戲、南音、梨園戲、泉州花燈、海交史文物等活動。文化團體受上級文化部門指派,參加過中日、中法、中美、中俄等文化年活動這類高規格活動。
文化交流
近年來,泉州先后組織130個文化團組2108人次赴日本、韓國、美國、法國、南非、澳大利亞、巴西和港澳臺等六大洲的33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文化交流與合作。在“走出去”的同時,泉州還邀請包括日本、韓國在內的128個文化團體前來參加閩南文化節、中國航海日活動等。
1986年,泉州市木偶劇團首次赴日本演出,至今共計21次前往日本、7次前往韓國演出交流,并與“結城座”木偶劇團、東京國立文化財研究所等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泉州市木偶劇團昨日還受邀參加在日本舉行的“亞洲提線木偶戲劇節”演出。研究洞簫(日本稱“尺八”)的日本竹精會和泉州南音樂團建立了良好的關系,已經連續6次應邀到泉州進行演出交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及研究人員也經常應邀到海外舉辦各種展覽和參加各種學術會議,與日本、韓國等國家的學術機構及團體保持良好的交流、合作關系。
泉州具有舉辦國際性大型文化活動的豐富經驗,已先后成功舉辦4屆閩南文化節、10屆國際南音大會唱、1屆中國航海日、7屆“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節、3屆國際木偶節、1屆國際童聲合唱節等國際性文化交流活動。
要求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納入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保護體系和機制較完善,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及傳承機制健全,建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傳習場館,搶救性保護、生產性保護、整體性保護和數字化保護實踐卓有成效,有體現地方特色的典型案例,當地民眾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程度較好。
泉州全市現有各級非遺項目565項,其中國家級31項、省級76項、市級134項、縣級324項,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基本建立。
泉州現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3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即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個(南音、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個(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1個(泉州木偶戲領銜的福建木偶戲后繼人才培養計劃),這是我國首個入選該名冊的項目。
為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泉州以建設標志性文化設施為重點,并構建四級閩南文化保護網絡。通過制定《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泉州較早開展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推薦、認定工作,給予傳承人相應的榮譽與地位;通過大中專院校開設專業課程,培養綜合性藝術人才,并實施傳統文化進校園工程;利用傳統民俗文化節日和各種有利契機,由政府部門舉辦各種民俗活動。
泉州于2007年9月成立泉州市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工作領導小組暨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2010年5月制定實施《泉州市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規劃》,全力做好保護傳承工作。
更多泉州的特色文化:
宗教文化 關帝文化 南少林文化 鐵觀音文化 陶瓷文化 石雕文化 南音文化 海上絲稠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