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領略惠安的魅力文化特色:惠安石雕、崇武古城、惠安女
惠安,位于福建省泉州市的東南沿海,這里是泉州灣與湄洲的中部,東面是臺灣海峽;莅驳臍v史悠久,早在北宋是就開始設縣。而且這里的文化底蘊豐富,素有“海濱鄒魯”、“雕藝之鄉”、“漁業強縣”、“建筑之鄉”等美譽;莅踩谥性幕、閩越文化、海洋文化之技藝精華,匯成獨特的南派雕藝,形成集雕藝設計研發、加工安裝、銷售服務等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是中國石雕之都、中國民間藝術(雕刻)之鄉;莅才蚱涿匀说拿袼罪L情,長期以來是藝術家、攝影家、游客關注的群體,也是惠安對外宣傳的重要品牌;莅矟庥舻拿褡屣L情、美麗的自然風光深深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家。歷史是一座城市的根,而文化則是一座城市的魂;莅惨阎每h一千多年,這里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地域文化魅力獨具特色。
惠安石雕文化
惠安雕藝源遠流長。千百年來,惠安先民融中原文化、閩越文化、海洋文化為一體,秉承晉唐之遺風、宋元之神韻、明清之風范,使源于黃河流域的北派雕刻藝術,逐漸融會為細膩精致、纖巧靈動的南派藝術風格,并伴隨著建筑藝術的發展日漸繁榮,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
上世紀50年代興建的愛國華僑陳嘉庚集美鰲園,是惠安現代石雕工藝水平的集中體現。園內的650件青石雕,內容集古代歷史題材、中國革命史與新中國建設史于一身,是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的奇跡,被視為中國石雕藝術的大觀園。
此外,惠安雕刻藝人在國內外不少名勝古跡和旅游風景區參建、興建了一大批富有歷史紀念意義的代表作和標志性工程,如北京人民大會堂的柱礎、人民英雄紀念碑雕刻、毛主席紀念堂石雕、湖南長沙橘子洲頭青年毛澤東塑像、陜西富平習仲勛陵園塑像、馬來西亞檳城極樂寺塑像等。
惠安雕刻藝術有石雕、木雕、磚雕、泥塑、瓷雕等種類,其中尤以石雕品種繁多。石材有花崗巖、大理石、砂巖、玉石等;莅矀鹘y雕刻從工藝上主要可分為沉雕、浮雕、圓雕、影雕、線雕5大類。
雕刻藝術產品按其用途可分為碑石、城市園林雕刻、建材建筑構件、宗教雕刻、實木家私器具、工藝品等幾大類。石雕工藝品是充分運用材料的形制進行工藝美術設計和雕刻的工藝制品;莅彩窆に嚻穬热葚S富,形式多樣,雕鏤精細,藝術價值很高,是惠安傳統文化代表性表現形式和民間藝術精華。
目前,惠安有石雕企業800多家,從業人數10余萬人;莅踩h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2人,中國石雕藝術大師6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17人,省級工藝美術家48人,中高級工藝美術師600多人,初級職稱及技師2100名,涌現出了23個“雕刻世家”,4個雕刻“傳習所”。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惠安石雕”代表性傳承人、中國石雕藝術大師王經民,就是目前活躍在惠安石雕領域的領軍人物。他15歲開始跟隨父親學習石雕技藝,逐漸全面掌握了石雕的各種工藝技術和制作流程,包括雕撲、平直、打巧、鏤剔以及沉花、線雕、影雕、粘黑白、浮雕、透雕、圓雕等技藝,將傳統石雕工藝與現代石刻藝術熔為一爐,并應用于各式傳統建筑和現代建筑的內外裝飾構件,成為許多地方的標志性產品。王經民的藝術傳承實踐和創業成就對當前民間手工藝的發展也有啟示意義。
幾年來,惠安縣按照抓機制、謀布局、促項目、強服務的要求,持續推動以“雕藝產業”為支柱,以“文化旅游業”為龍頭的兩大文化產業,著力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惠安鎖定“世界雕藝之鄉”目標,著手啟動雕藝文化產業轉型提升工作。目前,惠安雕藝發展形成“石雕、木雕、玉雕、磚雕、泥雕、瓷雕”等六大雕藝系列;莅渤蔀閲鴥鹊袼嚿a規模最龐大、技術最先進、品種最齊全、加工能力最強的生產與出口基地。
在惠安綿延141公里的曲折海岸線上,港灣密布、沙灘綺麗。富有傳奇色彩的惠安女民俗風情,成為福建十大旅游品牌之一,創建全市首個“省級旅游品牌縣”,旅游產業初具規模。
2014年,惠安將繼續做強雕藝、建筑、旅游等優勢文化產業,培育壯大一批文化企業。創建一批大師工作室、雕藝傳習中心和知名美術學院惠安人才工作站,啟動第二批大師文化企業評選,為17家大師文化企業加掛“中國雕刻藝術傳承基地示范點”,推動雕藝與建筑融合發展。同時,惠安將深挖旅游產業潛力優勢,探索山海旅游資源串點成線開發模式,大力推廣“惠女風情游”、“古城尋蹤游”、“雕藝文化旅”、“朝圣祈福游”、“生態體驗游”、“濱海休閑游”6條精品路線;并啟動崇武全鎮區域5A級景區創建工作。
崇武古城文化
位于泉州灣口北岸突出部的惠安縣崇武鎮,是一座海岸線長28.8公里的半島小鎮。與臺中的梧溪港相距97海里,為大陸離臺中最近的地點,是大陸最早對臺貿易的港口,也是臺灣漢族同胞重要祖籍地之一。
崇武古城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的泉州灣和湄洲灣之間,瀕臨臺灣海峽,始建于1387年,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在崇武你可以享受濱海風光,追尋歷史遺跡,體驗民俗風情,觀賞雕刻藝術。
崇武古鎮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丁字形石砌古城,是在萬里海疆修筑的60多座衛所城堡中仍保存完好的一座,也是中國海防史上一個比較完整的史跡。
“崇武”乃“崇尚武備”之意。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防御倭寇入侵,命大將于此建立抗倭防線。對于崇武來說,石頭就是小城的靈魂。踏著石砌的臺階,緩緩地走上城墻。跑馬道上遍布的野草,泛著干凈的綠。斑駁的城墻殘留著歷史的印證,曾經,古城幾代軍民憑借天然的屏障和牢固的石城,歷經血與火的洗禮,用生命譜寫出可歌可泣的戰斗詩篇。
崇武海岸也十分秀麗,值得一覽,長達28.8公里的曲折海岸線錯落分布著12個沙灣、4大巖群,沙灣沙質細膩,巖群雄偉壯觀,被譽為“中國八大最美海岸線”之一。
崇武先后建設占地31畝的文化廣場、占地35畝的五峰文體休閑公園、占地26.7畝的半月灣休閑公園等上規模的文化休閑陣地。這些公共設施也成為了開展“百人太極拳”、秧歌舞、廣場舞等全民文娛活動最佳場所。
崇武有全國最美八大海岸之一的崇武海岸。據息,規劃建設投資近10個億的4.7公里的濱海南環島路項目,目前已經開始1.7公里的提升工程試驗段工程。李安安介紹道,大岞山八大景、惠女客棧、30多座寺廟庵堂、幾十座官邸館堂、200多座古民居等,都是未來做大做強旅游文章的可貴資源。
同時,全鎮大大小小3百多家石雕企業,繼續書寫著崇武“中國石雕之鄉”美譽的歷史,也是崇武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
惠安女文化
惠安女早已名聲在外,它是這座城市的代表,也是惠安的一張美麗名片。她們是在惠安生活著一個特殊的女性族群,惠安女的服飾有“黃斗笠、花頭巾、短上衣、寬筒褲、銀腰鏈”的特點,她們因勤勞勇敢、善良賢惠而蜚聲海內外,她們就是惠安女。特有的惠女文化風情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成為八閩大地民俗文化的“美麗內容”。長期在海邊勞作,孕育了惠安女獨特的審美觀念和服飾。同時,惠安女以勤勞賢惠、吃苦能干的品格聞名;莅才椀拿恳粋特點都有相應的內涵:包頭巾、戴斗笠主要是為了在海邊勞動防風防沙;同時體現了女性成年后不讓男性看到自己面容的傳統觀念;另外短袖、收腰的上衣,為的是方便勞動并不被海水弄臟;寬筒褲是為了搬運東西和行走方便。
惠安縣位于泉州灣,與臺灣隔海相望,距離臺灣本島97海里;莅部h的當地人告訴我們,自古以來,惠安人大多以漁業為主,平時男子都出外謀生或出海打魚,而家里的所有活都留給了惠安女。為了方便在海邊作業,惠安女的服裝慢慢演變成了獨特的“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被莅才念^部被斗笠和頭巾包裹得僅露出一張臉——“封建”; 而腰、腹部卻暴露無遺——“民主”;大筒褲的褲腳寬達0.4米——“浪費”;上衣卻短得連肚臍也遮不住——“節約”。不過,當地人也告訴我們,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惠安女穿著時尚化了,35歲以下的惠安女已經幾乎不穿傳統服飾。
惠安女是福建泉州惠安縣惠東半島海邊的一個特殊的族群,她們以奇特的服飾,奇異的婚俗聞名海內外;莅才,主要分布在福建惠安東部崇武鎮郊和山霞、凈峰、小岞三鄉,是地地道道的漢族。幾百年前,她們由中原移居于此,因海邊生活為防風而佩帶花色頭巾和橙黃色的斗笠,花巾上還有編織的小花和五顏六色的小巧飾物;上身穿著緊窄短小的衣服,露出腹部;下身穿著特別寬松肥大的褲子,腰帶扎在肚臍下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