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圣賢的故事-倉頡
倉頡
古代制作文字的圣賢
伏羲氏作景龍書。
神農氏令屏封作八穗書。
屏翳作云書。
倉頡作篆書。
沮誦以鳥獸體類,著作字法,合六書之義〔黃帝的右史官〕
紀后作蝌蚪文篆數百,為字體之母,以授舜帝。
少昊作鶩鳳書。
曹陽氏作蝌蚪文。
曹辛氏作仙人書。
帝堯作龜書。
大禹鑄九鼎而作鐘鼎文。
倉頡﹐姓侯岡,陸倉人,故稱倉頡! 生而龍顏侈哆 ,四目電光,睿智好德,幼年善于繪畫,長大以后,跟隨黃神氏學習鍊精養液之道,能觀察三才之文。
祝融氏去世。人民無主。眾人迎立伏羲為君。伏羲到了殽坂[長安],得到倉頡相從。
早期人類以結繩記事. 伏羲觀察天地形跡,削荻蘸煤,板壁畫圖,一書九曲,因有龍馬河圖的祥瑞出現,遂取名為景龍書,可是人民嫌其繁雜難學,伏羲委曲教導只有幾個人稍能記憶。
于是伏羲在洛汭河泮,建筑一座靈龜臺,請倉頡為百工憲,制造文字。
有一次﹐倉頡登 臨玄扈水濱.陽虛之山〔今 商州之洛南縣〕﹐看見洛汭河有一隻靈龜﹐紅色龜背上呈現綠色花斑。倉頡覺得奇怪﹐蹲下去,研究 牠的紋理。又見群鳥踐踏沙地,形勢錯綜,乃依龜文鳥跡,一畫一豎,一點一圈,撇捺勾挑,配驟而成字體,又日夜思想﹐到處觀察﹐看盡天上星宿的分布情況﹑地上山川脈絡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跡﹑草木器具的形狀﹐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并且定下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號拼湊成幾段﹐拿給人看﹐經他解說﹐倒也看得明白。倉頡把這種符號叫作“字”! 以此記事,傳述后人,依象形﹑假借﹑指事﹑會意﹑轉注﹑諧音,制成六書字體,因為字形像蝦蟆水蟲,故稱蝌蚪文!∵@種龜文鳥跡就是夏商周甲骨文的形成。
倉頡造字成功﹐發生了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聽到鬼哭神嚎。為什么下粟如雨呢﹖因為倉頡造成了文字﹐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自然值得慶賀。但鬼為什么要哭呢﹖有人說﹐因為有了文字﹐民智日開﹐民德日離﹐欺偽狡詐﹑爭奪殺戮由此而生﹐天下從此永無太平日子﹐連鬼也不得安寧﹐所以鬼要哭了。
《易經·系辭》說:"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可見文字是在繼結繩之后出現的。有人根據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研究,發現在這些陶器上的刻畫符號,筆畫簡單,形體規則,距今大約6000年左右。稍晚于此,在山東章丘縣出土的黑陶上,也發現有刻畫符號,但為數不多,距今約4000年。這些刻畫符號,有人推斷可能就是中國最早期的原始文字,可惜人們無法辨識,有人雖然作過某些猜測,但意義至今不為人知。所以有人認為這些刻畫不過是生產者刻上去的一種記號而已,與文字是毫無關系的。
直到商代甲骨文的出現,才有了中國早期文字的實物資料,爾后出現的金文,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方塊字。 而龜殼片甲骨文 , 應該是龜文鳥跡的演化史。
這樣看來,倉頡在5000多年前創造出文字。有證據證明是甲骨文的前沿。系統總結半坡猿人以后的刻畫和記號,為當時的人 所能明白的簡易形跡。從而形成最原始的文字雛形,并為后來逐步形成的甲骨文和金文奠定了基礎。
漢代淮南王劉安著的《淮南子》一書中說:"昔者倉頡作書"。爾后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也說:"造端更為,前始未有,若倉頡作為……是也。"到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更明確地寫道:"黃帝之史倉頡,見烏獸蹄遠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書"是書寫,"契"是契刻,均指文字而言。這就是說,倉頡看到烏獸的足跡受到啟迪,才發明和創造了文字。由于劉安、司馬遷、許慎等人都是我國歷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們的著作有極大的學術價值,特別是許慎,又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系統研究中國文字的專家,所以書中的一些話常為后人所信。受他們影響所及,"倉頡發明和創造文字"之說就漸漸地傳開了,并且產生巨大的影響。一直到今天,人們一提到文字,總是會想起倉頡?梢哉f,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倉頡成了我國文字的始祖。為了紀念他,據說奴隸社會就有人在他創造文字的陜西省長安縣里村為他造了"倉頡造字臺",清代嘉慶年間陜西巡撫比元還親書這五個字立石碑于道旁。還有,解放前一些學堂,往往設有他的牌位,初入學的學生,入學時,先要對著牌位磕頭,然后才啟蒙識字。 足以說明,中華民族對倉頡造字的尊敬,是深刻感懷。
歷史上每一進步的變動,都離不開群眾的實踐,文字從無到有也絕不會例外。這一點,魯迅說,把文字的創造"歸功一圣"是"憑臆之說",并提出"文字在人民間萌芽"的觀點。
倉 頡 陵
倉陵九十年代又恢復一組石刻,一對漢白玉石望柱,盤龍纏繞,氣勢不凡,十分精美壯觀。望柱北有一對高六余尺的石獅,蹲坐在漢白玉石牌坊前方。 石牌坊四柱三楹,沖天柱上四只朝天吼,昂首端坐。坊座為束腰仰俯蓮須彌座形狀,抱鼓石上雕刻十二生肖 。牌方正中書:“字圣坊”三字,為中共南樂縣委書記張學義所書 。兩棲廂書:“天雨粟”,“鬼夜吟”六字,為南樂縣長聶兆鵬題書。(資料來源:石工坊雕刻)
字圣坊北有一對高大的石鸮。鸮,本為一種兇猛的飛鳥,是一種吉祥物。倉頡陵前有三通石碑一字排開,正中為國務委員陳俊生題寫的巨碑,獸蚨龍首,寶相團花點綴兩棲側,十分精美。
倉頡陵為圓錐形,有石圍繞,設計別具匠心。陵墓圍墻周長三十六為五,象征一年365天之數。圍墻分十二節,體現一年12個月。每節又三米,三米一和二米八不等,取意每個月的天數。
地方有一習俗,人們拜謁倉陵,必登上陵墓繞三周,保你不腰酸腿疼,身全康健。
陵上青草蔥郁,人們稱為兒女草。有“薅個草兒,生個小兒;刨個跟兒,生個妮兒”的傳說。
了解惠安石工坊雕刻更多傳統人物神像雕刻:
石雕佛祖 石雕觀音 石雕菩薩 石雕彌勒 石雕羅漢 石雕護法神將 石雕道教神像 石雕小沙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