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鼓石的發展演變過程
抱鼓石是中國傳統建筑當中最為常見的石雕構件之一
抱鼓石又稱門墩,門臺,門鼓。適用于中國傳統民居,尤其多見于四合院大門底部,起到支撐大門底部的門框門軸的一個石質部件。整體稱門枕石,門外部分稱為門墩。
門墩是門樓中比較有特色的一個組成部件,門墩上通常雕刻一些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因此是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石刻藝術品。關于門墩最早出現的時間,目前還無法作出確切的回答。門枕石早在漢代(公元前 206年~公元 220年)四合院形成的早期就開始使用了;蛟S從那時起,經過逐步演化,才成了現在見到的門墩了吧。在門枕石的外側雕刻飾物,似乎很早以前就有了。例如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展出的北魏文成帝(公元 452~465 年在位)皇后陵墓的石券門。這個門的門枕石外側就做成了虎頭的樣子。(資料來源:石工坊雕刻)
公元1100年以后,某個人把門枕石的外側部分做的稍高一 些,又有人在它的各個面上都雕上了裝飾性的線條。有的人為了使門墩更加引人注目,把它做得更高些。后來,又在線條中刻上了圖案,圖案不斷豐富。再后來,門枕石部分和門枕石向上延伸的部分界線逐漸分明,上部成了箱形,下部成了放箱子的臺子。
有人試著在門枕石上刻了一個通報來客的鼓,有的人在鼓面上雕出蓮花。因為樣子很漂亮,所以有人跟著模仿。
后來人們又想方設法美化臺子有人把臺子做成了水中荷葉形,不但造型很漂亮,而且"并蒂同心"代表著夫妻美滿,很吉利,于是成為當時最流行的一種樣式。其次,受歡迎的門墩是在祥云上雕出蓮葉形,再在上邊放鼓。
北京地區門墩的起源,應該與薊州郡縣的建制有關,最早的門墩如今當然很難見到了,而早期的門墩,仍可以尋出一些蛛絲馬跡來。北京現存最早的門墩是中山公園社稷壇門前的一對石墩,有人說它是隋唐時期遺物。其中還有唐代時期的翼獸(存五塔寺),遼金時的石虎(存五塔寺),元代的石獅(存妙應白塔寺,賢良寺)。北京門墩的發展和遼中都、元大都的興建也密不可分,而明清兩代則是北京門墩的繁盛期。北京的門墩不但歷史悠久,而且數量也很多,文化內涵豐富。從現存的門墩看,總量仍在萬件以上。
惠安石工坊雕刻,專業的石雕抱鼓生產廠家,我們致力于中國傳統古建筑的石雕設計雕刻,真誠用心為你打造不一樣的石雕抱鼓石。
點擊查看工廠生產的更多門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