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名人-醫圣張仲景的介紹
醫圣張機,字仲景,生于漢桓帝和平元年[西元150年], 死于漢獻帝建安24年[西元219年].河南省南陽人。
東漢末年, 正直兵慌馬亂, 人民生活顛沛流離, 這個時代, 瘟疫流行, 有些地區家家有僵尸之痛, 室室有號泣之哀, 甚至千里無雞鳴, 白骨蔽野的情景. 張仲景的家族原有二百多人, 堪稱大族, 然而自漢獻帝建安元年 (西元196年)的十年間, 家族染疫而死的達到三分之二, 其中傷寒而死的佔十分之七, 張仲景在感傷倫情之痛下, 跟同族張伯祖學醫, 因聰慧過人又勤奮好學, 不久就青出于藍. 行醫過程, 一面勤求古訓, 一面博採醫方,結合累積經驗,寫成一部偉大的巨著: 傷寒雜病論.
這部書包括"傷寒"和"雜病"兩部分, 由于戰亂, 原書至晉代多已散失. 到了西元三世紀, 晉代名醫王叔和將其重新搜輯整理, 并將原書一分為二, 后又經北宋林億等人校正, 遂成為今天通行的"傷寒論", "金匱要略"這兩部中醫經典.是中國最早理論與實際臨床診療的專書.
后來被推舉為孝廉,做到長沙太守,但很痛心當代的讀書人儘管讀得懂醫典古籍,但是終日汲汲營營、趨炎附勢、追逐名祿,對于濟世救苦的醫學反而輕忽,等到生病才亂投醫。
他的伯父盡一切所知都傳授給他,常跟他互動、討論。有一次,來了一個病人,年紀很大,身體很弱,無法正常大便,怎麼辦?年紀大,吃瀉藥,大便是瀉了,人也大概不行了,他伯父還在苦思,張仲景就去炒蜂蜜。蜂蜜要炒到什麼程度? 要煉成串、成珠才對。一定是用文火,不能武火,還要攪拌,不攪拌就黏鍋。說起來很簡單,操作卻非常困難。張仲景慢慢弄,弄好了以后做個梃子,趁溫熱塞進老人的肛門裡頭。塞進去不多久,大便就出來了,人也非常舒服。
中醫講究慢工出細活, 需要無限的愛心,若是覺得很煩的時候炒,一定不會成功;有一次,張仲景的弟弟要去遠方做生意,就問這位高明的哥哥說:「我要注意些什麼?」張仲景跟他講:「你一年后,會生一個搭背瘡!刮覀兪滞澈笈龅降牡胤介L瘡的話就是搭背瘡。
弟弟一聽嚇壞了,他是醫門世家,當然知道「瘡怕有名,病怕無名」。這是中醫的俗語,凡是你得瘡,只要有名字,會很麻煩;病,假如沒有名字的,大概也很麻煩。張仲景告訴他:「我現在給你一帖藥,你出去做生意,一年后如果背痛,就吃了這帖藥,可以把搭背瘡轉到屁股的肉裡頭。股上長瘡,當然很痛,但不會有生命危險!;「當你屁股那邊長瘡的時候,假如有一個醫生能夠醫好它,你要火速的把這消息傳達給我!
張仲景的弟弟到湖北經商,正如兄長所料,屁股真的長了瘡,遍訪名醫,最后找到襄陽城同仁堂的王神仙。王神仙一看說:「哇!你這是搭背瘡把它移到屁股上!顾拇_蠻高明的,吃吃藥、貼貼藥膏就好了,張仲景的弟弟火速把這個訊息傳回南陽。
隱姓埋名學醫術
青出于藍勝于藍
張仲景接到消息開始整裝,到襄陽拜師。他這樣高明的醫師,還要再去拜師,因為針對這個瘡他祇會轉移,不會醫。那時候他也才二十來歲,去到王神仙的同仁堂,就跟店掌柜的說:「我從遠方來,沒有盤纏,貴店能不能收我當伙計?」王神仙一看這年輕人長得眉清目秀,氣定神閒,果真是一個好幫手。而張仲景自己是醫生,當然知道怎麼掩藏自己的身分。
王神仙很滿意這個年輕后輩,先給他練習煮藥熬藥。 張仲景對煎藥、煮藥、炮製,沒兩三下,就讓王神仙很滿意。就教他配藥,就是依開來的藥單抓藥。
中醫如果有師承的、有傳統的,藥擺在哪裡都固定的,不是亂擺的。
王神仙沒發現他是醫生,直覺認為他聰明過人,再來就讓張仲景坐在旁邊跟他學。這時候張仲景開始學習,如果沒有虛心與沉潛,怎麼可能接觸到?王神仙出外應診,張仲景就留在藥鋪裡幫忙看病。
一天,有一個老者騎了驢子,十萬火急到藥鋪說他的兒子得了急病,拿著王神仙所開的藥單來抓藥。裡頭有一味藥是毒藥,張仲景一看覺得那味毒藥的份量不對,王神仙用到五錢,可是張仲景認為應該是一兩。他 沒講,不動聲色,照樣的把藥抓給那老者。王神仙出診回來要去休息,張仲景告訴王神仙說:「師父,那個老者馬上過來,您不要躺下去!
王神仙很驚訝:「為什麼他會來?不是給他醫好了嗎?」結果話剛講完,那個老頭子就氣急敗壞的來,他說:「我的孩子非常危險,肚子絞痛,怎麼辦?」
王神仙聞言變色,恐怕要吃官司,準備逃命。張仲景挺身而出,就說:「由弟子服其勞!顾タ丛\,用長針朝肚臍眼一刺,刺到什麼東西?刺到裡頭的蛔蟲,剛好刺到牠的頭,這一刺蟲就不動了,然后沒多久就拉出兩尺長的蛔蟲。
張仲景回來跟王神仙報告,他說,那樣的毒藥,如果只用五錢會把牠打昏,等牠醒過來就會反撲,病人就會完蛋,所以應該用一兩。王神仙這個時候才知道張仲景是醫生,因為這不是他教的,就問他說:「你到底是何許人也?」方知他是河南名醫,馬上設宴款待,張仲景也就畢業了。
鐵口直斷醫術湛
虛心求教仁者風
張仲景有一個好朋友在衙門裡當差,常常跟他下棋。有一天發現朋友的病兆,跟他說:「三個月后,你會頭痛、失眠、小便增多。一年后,背后會長一個瘡疽,然后就命終。還好,我現在發現了,給你一帖藥,趕快吃,后面的問題就沒了!
那個朋友不把它當一回事,藥單也沒看就把它丟掉。三個月后,頭痛失眠,他想:「哪個人不頭痛失眠?沒什麼關系!」再三個月, 開始飢渴難當,覺得真的不對,去找張仲景。
張仲景說:「好好休養吧!不用太勞心,也不用太賺錢,什麼都不用了,好好安度這一年吧!」
這個人辭職、變賣家產,拿一些錢去遍訪名醫。走啊走的,走到了茅山。茅山在秦嶺、巴山這一帶,這些山脈,得天地精華,中國藥材三分之二出自此地,所以名醫都出在那裡,道士也出在那裡。
他把所有的家財全部送給茅山道人,出家做道士。一陣子以后,那茅山道人問他:「你年輕好端端的,什麼因緣來做道士?」他就 全盤說出原委,茅山道人說道:「這位醫生講的一點都沒錯!本來你只有死路一條。幸好來到茅山,現在你每天要吃茅山產的水梨一斤,等到沒有水梨,就吃乾梨,用乾梨來泡水喝。一年之后,健健康康,什麼病都沒發生!
一年后,這個朋友回家鄉,不想當道士。張仲景看到他,嚇了一跳說:「你如何活著回來?」他就把這一段經歷告訴了張仲景。張仲景聽了,馬上整理行裝,向茅山拜師去了。
這兩段故事反映一個主題:中醫非常注重老師。就像張仲景,被后人尊為「醫圣」,因為他根據《黃帝內經》寫了《傷寒雜病論》,到現在為止,沒有一位醫生能夠超越他。但是只要是利他的、他不知的,不遠千里 都會虛心去請教。
膽大心細救人命
不受餽贈醫者德
他從茅山回南陽的路上,再度路過襄陽,看到很多人圍看一個告示,講的是襄陽知府三代單傳,五十七歲才盼到一個兒子,偏偏生出來就昏迷不醒,群醫束手,所以有人能夠醫他兒子的病,必定重重有賞。
張仲景問旁邊看告示的當地人:「這個知府為官如何?」當地人回答:「頗為清廉!辜仁呛霉,他就去看看能否幫得上忙。
張仲景撕下告示,當差的就把他帶到官邸見知府。官邸內堂襄陽城所有的名醫齊聚,大家看來了一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不免覺得:「我們都不會,你怎麼會?」仲景看看知府的孩子,然后就叫僕人打兩桶井水,地上鋪了一個草席,將井水灑下,把那小孩子放在冰冷 潮濕的草席上。大家大驚失色,尤其是知府夫人,覺得不醫還好,如果這樣醫法說不定孩子就斃命。這是剛生下來的病嬰!怎麼可以放在冰冷的地方!
張仲景用一根很細的毛去刺激小孩的鼻子。結果不到半個時辰,就哇一聲哭出來。孩子一哭醒過來,也 活過來了。在場的醫生很不好意思,一個個的溜走了。
知府大人問張仲景說:「小犬到底得什麼?」仲景說:「母親在懷孕的時候,喝太多酒,這孩子酒醉未醒!」
知府請他多留幾天。他說:「不行!我要回家,我已經很久沒有回家了!怪笕艘刭p他,他也不要。他說只要一匹駿馬,可以讓他趕回南陽去就好了。知府大人說:「那簡單!」就送他一匹馬,一匹又老、又瘦、又病、又瘸腿的馬,張仲景不以為意。不忍累死老馬,就一路看病回南陽老家。
到了家后,他愣住了!他的家變成了富麗堂皇的大宅院,剛好他的夫人出來,告訴張仲景說:「襄陽城的知府,差人拿了一堆建材建大屋!
現在大家知道為什麼知府要給他這樣的老馬了吧!不讓他太快回到家,否則他什麼餽贈都不接受,由此可以看出醫圣張仲景的醫德了。
它不僅為國內歷代醫學家所尊崇,而且為日本、朝鮮、歐美諸國醫學家效法,被譽為"眾法之宗,群方之祖,醫門之圣書。"醫林后學奉張仲景為"醫中之圣"、"萬世醫宗"。
緩步進入前祠,只見雕梁畫棟,崇樓高閣,綠樹翠竹,清雅密靜。整個佈局獨具匠心,格調高雅,仿佛走進了一個多年前蝗漢室憩院,耳目為之一新,倍覺心曠神怡。
抬頭望去,只見庭院中間矗立著一奠高大的醫圣塑像,凝眉深思,憂國憂民之情溢于眉宇間,令人肅然起敬,此時,我們仿佛跨越了1800多年的時空,親身感受到了他那"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為良相,定為良醫"的胸襟,我們仿佛聽到了他那"反權豪反名利智圓行方"的吶喊;還有什麼能比"活國在于活人"這樣的抱負更無私、更偉大的呢?塑像后面緊接著的是六角碑亭,里面是我國領導人的一些題詞。駐足環視,庭院的綠樹叢蔭中還聳立著十大名醫塑像。他們有的長須拂胸,慈眉善目,肩背藥鋤,仰天昂首的歧伯;清癯冷雋、靈秀聰睿的華佗……獨具風貌,情態各異。表現了醫學家們為中醫學發展不辭勞苦,嘔心瀝血的動人情景。 (資料來源:石工坊雕刻)
院內兩側的東西長廊,分別鑲嵌著《張仲景組畫》、《歷代名醫評贊》、《歷代名醫畫像》石刻200余方。
東長廊鑲嵌的是《張仲景組畫》,這組史畫是以漢代畫像石刻的藝術再現了張仲景當年下荊襄、登桐柏、赴京洛、涉三湘,"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終成"萬世醫宗"的輝煌一生。張仲景時代的"神醫"華佗,稱頌張仲景著作"此真活人書也";唐代著名醫學家"藥王"孫思貌,稱頌張仲景著作"特有神功";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教授包德默曾感慨地說:"愛因斯坦創立了相對論,但張仲景早在1800年前就已把相對論的原理運用到實踐中去,張仲景是我們人類的驕傲。"1993年國際權威醫史研究機構--英國倫敦維爾康醫史研究所,把張仲景列入29位世界醫史偉人名單,加以弘揚和紀念。中國醫學史悠悠數千年,獲此殊榮者唯張仲景一人!
西長廊里鐫刻著自伏羲以來至明清歷代名醫117幅石刻畫像,記載著他們的生平及主要醫學成就,這些出類拔萃的醫藥學家,他們不但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貢獻,而且在世界醫學史上也佔有顯著地位。
醫圣祠還有一著名景觀"百壽亭"。這里從書圣王羲之到鄭板橋,集歷代書法家"壽"字石刻于一壁。最值得一提的是吳昌碩寫的"壽"字,此字又"長"又"瘦",我們號曰"長壽"。治療疾病就是為了延年益壽。中醫事業為人類做出了偉大貢獻,"百壽亭"之"壽"意祝世人健康長壽。 沿青石大道前行,穿過一座高大宏偉的朱紅色三孔拱形山門,便來到后祠。迎面就是醫圣長眠的墓地,漢代風格的拜殿和墓亭前后攀連,結為一體,給人們清雅肅穆之感。墓前有清順治13年(1639年),南陽府丞張三異重修陵墓時所立石碑,高8尺,上書"東漢長沙太守醫圣張仲景之墓"。墓呈俯斗形,四角各有石刻羊頭,代表吉祥如意,墓頂一蓮花臺坐,象徵著張仲景高尚的品德。
繞過墓亭,穿過過殿,一個古老的四合院建筑便展現在眼前,這是醫圣祠的大殿及東西偏殿。大殿兩側有一幅對聯,格外醒目,令人深思。上聯是:"善德善心善行尤緣善醫至善",下聯"名山名水名勝更因名人而名"。是的,張仲景有高尚的醫德,美好的心靈和行為,更因高超的醫術而被后人稱頌;南陽有名山名水名勝,但更因出了張仲景這樣的名人,而使南陽更加有名。大殿內陳列著《傷寒雜病論》的各種版本及國內外醫界同仁捐贈的文獻資料。東西偏殿內陳列著從醫圣祠出土的文物,其中最著名的要數醫圣祠的"三寶"了。
國家一級文物東漢針灸陶人,身高24釐米,胸寬7釐米。陶人造型質樸,渾身遍佈排列成行的針灸鶴位,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比宋代針灸學家王唯一主持設計的針灸銅人要早將近一千年,其藝術價值很高,被編入《中國美術全集》。針灸陶人複製品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
國家二級文物晉咸和五年醫圣張仲景墓碑,晉碑立于西元330年,距醫圣卒年只有111年,碑文雄偉瀟灑,線條流暢細膩,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白云閣藏本木刻版《傷寒雜病論》,為張仲景第46代孫張紹神所珍藏,幾經輾轉,才得以保存。1982年陜西省中醫研究院院長米伯讓遵照先師黃竹齋的遺愿,將其贈送醫圣祠珍藏,醫學家稱這套木刻版為善版、珍版、絕版。醫圣祠以其豐厚的醫學文化內涵,向我們展示了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炎黃子孫的勤勞智慧。它是一座歷史的豐碑,銘刻著人類與自然疾病作斗爭的拼搏精神,更是弘揚民族優秀文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不朽篇章。
1991年4月,南陽召開一屆《張仲景國際學術研討會》,通過一系列的學術交流,仲景醫學思想已成為加強中國同世界各國聯繫的橋梁,它正在以獨特的優勢和風格屹立于醫學之林,為全人類造福!
了解石工坊雕刻工廠其它各種石雕佛像:
【石雕佛祖】【石雕觀音】【石雕菩薩】【石雕彌勒】【石雕羅漢】【石雕護法神將】【石雕道教神像】【石雕小沙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