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的演變過程
牌坊又稱牌樓,古名綽楔。千百年來牌坊繁衍發展,不僅遍及華夏城鄉,而且還遠涉重洋,屹立于異國他鄉的許多地方。被視為中華文化的一個典型標識。
這種由兩根柱子架一根橫梁構成的,最簡單最原始的門名為“衡門”!昂忾T,橫一木于門上,貧者之居也!本推浣Y構來講,“衡門”無疑已具備構成牌坊的基本要素?胺Q牌坊的原始雛形,目前我們所看到的古代典籍中有關“衡門”的最早記載是《詩·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詩經》編成于春秋時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由此可以推段:“衡門”至遲在春秋中葉即已出現。這是牌坊發展的第一階段,是牌坊孕育產生的胚胎期。
從春秋戰國至唐代,我國城市都采用里坊制,城內被縱橫交錯的棋盤式道路,劃分成若干塊方形居民區。這些居民區在隋代稱為“里”,唐代稱之為“坊”,里坊是居民居住區的基本單位!胺弧迸c“坊”之間有墻相隔,坊墻中央設有門,以便通行,稱之為坊門。這種坊門起先只是像“衡門”那樣由兩根立柱架一根橫木,柱側安裝可開合的門扇而構成的。后來隨著城市建設的毛繁榮人們對坊的建造也講究起來,將產生于上古時代,這時已演化得形制赫然華貴的華表柱移植到坊門上來,出現了由兩根高過門頂的高大華表柱中間連一至兩根橫梁,及門扇組合成一種新式樣的門,稱為“烏頭門”。
宋以后,烏頭門這名稱日漸少用,而被被“欞星門”這一稱呼取代。因其華表柱遠遠高出額枋,呈沖天狀。后來便逐浙發展成沖天牌坊,成為牌坊最主要的形制。
盡管欞星門的形制,比普通坊門莊重美觀,但仍不夠華麗氣派,于是人們又將春秋時即已經產生建造在宮殿、祠廟和陵墓前的闕的形制吸納到坊門的形制中來,將具有優美造型、壯觀氣勢的闕的樓頂移植到坊門上來。在坊門的立柱上面也加蓋了樓頂,從而使無頂的坊門久而之演變成了有瑰麗樓頂的屋宇式牌樓。
繼而人們又將華表柱和闕的優點吸納進對坊門的改造中,即將坊門的柱子替換成高高沖天的華表柱,又在坊門的額坊上蓋起了樓頂。從而形成一種牌坊、牌樓形制兼而有之。即有沖天華表柱,又有華美樓頂的、別具一格的沖天牌樓。
經過這樣的演變,中國牌坊的三種主要形制——沖天牌坊、屋宇式牌樓、沖天牌樓最終形成,而完成這一演華過程大致是在宋代至清初的數百年間。
宋代中葉以后,隨著“民侵街衢為舍”和商業活動“侵街”現象越來越嚴重,封閉式的里坊制,逐漸被形放式的街巷制所取代,原先坊與坊之間的隔墻紛紛拆除。而坊門因具有地名標志的作用,被保留了下來,成為無墻體相連的跨街獨立自成一體的建筑。牌坊的發育演變進入了不再依附于墻和門,而自成一體獨立成型的成熟期。
隨著以程朱理學為代表的封建意識的普及和深入,明清時期,牌坊的發展達到了鼎盛。其標志一是出現了大量多柱、多間、多樓牌坊,二是牌坊開始高密度出現,涌現出許多蔚為壯觀的牌坊群、牌坊鄉、牌坊城、牌坊園。(原文出處:石工坊雕刻)

牌坊的分布和種類
由于各地區民俗風情、經濟發達程度、氣候情況、建筑材料等條件不同。以及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大小的不同,牌坊在全國各地的分布很不均衡,多有差異。從現有遺存來看安徽、江蘇、浙江、山東、北京等省市數量最多,新疆、內蒙古、西藏、寧夏數量甚少。在牌坊最多的地區中,北京多官式、皇家禮制、標識、裝飾性牌坊,山東多與儒家有關的牌坊,徽州和江浙則多民間旗表、紀念牌坊。從建筑樣式和風格上風,牌坊大體分南、北兩大派。南派牌坊秀麗精巧妙,龍其是徽式、蘇式、桂式牌樓,淑女氣十足,北派牌樓則受京城牌樓影響,多有王府氣派,尤其是北京的牌樓,大多為宮庭建筑,顯得凝重粗獷,較有男子風范。
如果按材質分,牌坊只有三大類:石坊、磚坊和木牌樓。
在林林總總的古牌坊中,就用途、性質、功能、建筑場合等,諸因素綜合而言,大約可分下列十七種:
軍政功德牌坊、忠正名節牌坊、科甲功名牌坊、官宦名門牌坊、孝子懿行牌坊、貞婦節女牌坊、仁義慈善牌坊、百歲壽慶牌坊、歷史紀念牌坊、學宮書院牌坊、文廟武廟牌坊、衙署府第牌坊、街巷道橋牌坊、會館商肆牌坊、陵墓祠廟牌坊、壇廟寺觀牌坊、勝景勝跡牌坊。

牌坊的建筑構與內涵
牌坊不僅建筑結構自成一格,別具風采,而且集雕刻、繪畫、匾聯文辭,和書法等多種藝術于一身。熔古人的社會生活理念,封建禮教、封建傳統道德觀念,古代的民風民俗于一爐,具有瑰麗的藝術魅力,很高的審美價值,和豐富而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每一座石牌坊都是一件石雕塑工藝品,中國傳統的石雕技法、圓雕、透雕,高浮雕、淺浮雕、平浮雕、陰線刻等,在石牌坊的雕刻中都廣為應用,而木牌樓的油漆彩繪,不僅能防腐防蟲,對木質構件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而且具有強烈的裝飾作用,使牌樓華貴艷麗、光彩奪目。
古人立牌坊是一件極其隆重的事,人們建筑牌坊決不會無緣無故的,每一座牌坊都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和象征意義,而這些內涵和象征主要是通過牌坊上雕刻彩繪的各種圖案花紋,用隱喻手法表現出來的,例如,龍乃百獸之尊,在封建社會中作為至高無上的皇上的象征,鳳乃百鳥之首,封建社會中常用來做高貴的皇后的象征,因此,在與皇家關系密媽的牌坊上,往往都雕繪有龍鳳圖案,以象征皇家的高貴和尊嚴,不過龍鳳在我國古代還用來比喻才能出類拔翠的優異人才,因此有時也被用在旗表科甲及第、仕登極品及為國家和朝廷建立卓著功勛的人的牌坊上。獅子是百獸之王,是力量和威武的象征,中國古典建筑中多將獅子用于門枕石上,讓獅子來作門衛。有了如此雄健威武的門衛,不僅宅門生光,而且可以起到震懾盜賊惡徒的效用。而牌坊本身就是一種“門”,將獅子作用為依柱石立于牌坊前后,讓它們來看守,保衛牌坊,顯然是再合適不過的事了。
牌坊上題刻的文字共有三種:其一稱為“題”,是雕刻在牌坊當心間和次間額枋間大字板,即俗稱“匾”上的大字。一般以牌坊正面當心間匾上所題刻的文字作為該座牌坊的名稱。
其二稱為“注”,是題刻在牌坊當心間和次間大字板即匾下的小字板,或額枋上的文字,用以具體說明牌坊是為誰建的,為什么事而建的,由誰建的和什么時候建的等內容。
其三稱為“聯”,是題刻在牌坊立柱上面的頌揚、簇表、紀念性的富有文學色彩的對聯。
作為畫龍點晴的“坊眼”牌坊上題刻的文字,在文辭上都頗為講究的,一般都是精心之作,富有文彩,蘊涵深刻,具有很高的書法價值,有的還出自皇帝御筆和著名文人之手,頗為珍貴。這些文字,都是中國封建社會中人們的人生理念及封建禮教、傳統道德觀念的集中表現。
牌坊的功能和作用
牌坊即不能居家住人,遮風避雨,又不能供佛祭神、祈求福祉,并沒有什么實用價值。但是,千百年來人們對它釧愛有加,建造了眾多的牌坊,使牌坊家族丁口興旺,牌坊文化蔚為大觀。個中原因,不但是因為牌坊具有獨特壯美的建筑形態,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多種多樣的功能和作用。表達了豐富深刻的文化內涵?偠灾,牌坊的功能和作用主要有十個方面。
一是旌表褒獎功能,立牌坊能讓人“美名遠揚”“流芳百世”。因此,牌坊常被用來旌表褒獎功臣、良將、賢士、科甲俊才、節婦、孝子、善人、義士等。
二是道德教化功能,從一定意義上講,牌坊是封建禮教和封建道德的一個象征性建筑符號,是封建道德禮教的物化。
三是空間分界功能,牌坊的樹立,限定并收縮了空間,賦予了空間某種意義。通過樹立牌坊,將一個區域的空間劃分為兩個或幾個部份。即劃定了空間,又營造了氣氛。使人們每經過一座牌坊,不論從心理上還是物理上都會有另一番感覺。仿佛進入了一個新的區域,新的空間,從而達到空間分界的目的。
四是情感承載功能,古人立牌坊是一件極其隆重的事,不論哪一座牌坊,無不蘊含和表達著人們的復雜情感,或緬懷,或表彰,或同情,或祝福,或敬仰,或崇拜,或頌揚,或仰慕,或哀悼,可以是每一座牌坊都是人們某一種或幾種特定情感的物化。
五是紀念追思功能,牌坊雖屬“建筑”之列,但它又與碑有相通之處,可以用來記載已發生過的有關事情,常被人們用來表示對某一重大歷史事件的紀念;驅ο荣t、先人的紀念和追思。
六是炫耀標榜功能,牌坊多立于人們往來必經之處,和熱鬧繁化之地,即能刻載文字,又形態優美,備受人們注目,是用以炫耀標榜的最好載體。所以,牌坊常被用來炫耀標榜功名、官爵、家世、身份、地位、功勛、門第、榮譽及所受帝王的恩寵等。
七是理念體現功能,牌坊是中國封建社會中人們表達人生理念的一個重要載體,“學而優則仕”“榮華富貴”“青云直上”“官運享通”等等這些封建社會中人們所追求的人生理想在牌坊上都能得到充分的體現。
八是風俗展示功能,立牌坊是我國古代社會的一種重要的民風民俗,而牌坊本身也是古代民俗的一種重要載體。諸如玉皇大帝信仰、關公信仰、媽祖信仰、城隍信仰、山神信仰等,各種民間神仙信仰,都可以在古牌坊中找到印記。
九是裝飾美化功能,中國古代許多大型建筑群都建有牌坊,這些牌坊常作為“先導”建筑,或承前啟后的建筑,位于整個建筑物組群的中軸線最前端,或立于由一個院落空間進入另一個院落空間的交接處。
十是標識引導功能,在中國古代,常常在巷口、街道中間和兩端交叉路口以及官苑、符第、寺廟、陵墓、店肆的門前樹立牌坊。這些牌坊即是這些街巷、道路、官苑、府第、寺廟、店肆的標識,也起著引路導向的作用。使人們遠遠看見牌坊,就可以知道到了什么地方了。
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國封建社會特別是明清時期,立牌坊是一件極為隆重又極不容易的事,是由各級官府乃至最高統治者來控制的一種官方行為。即使充許建造,建造什么規格的牌坊也有嚴格的等級限制。如只有帝王神廟陵寢才可用“六柱五間十一樓”,一般臣民最多只能建“四柱三間七樓”,像孔林的“萬古長春”坊使用六柱五間五樓,僅是一個破例,是只有像孔子這樣的“圣人”才能獲得的殊榮。能獲得皇帝降旨建造牌坊對一個人、一個家族用至一個地方來說都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無與倫比的殊榮,由此可見,牌坊也是封建統治者加強統治的有力工具。(原文出處:石工坊雕刻)
|